简说《易经》(3)
“零”和“无”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其实很难考证。
“零”是多少?0.00000000000001也不是“零”, -0.00000000000001也不是“零”, “零”后边再多的小数也不是“零”。
“无”呢?在人类已经认识的粒子中,夸克子、轻微子等微粒子是最小的物质存在;在我的拙著《宇宙易景》中,精神子是最小的物质存在。那么,在宇宙的极端状态下,即便有一颗夸克子或者精神子存在,那么大宇宙中就不是“无”。
这样的状态实在是人们难以想象的。所以,我看到那个英国人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对于宇宙的诞生和“零”的关系很无奈。霍金显然还没有把宇宙的诞生和中国老子先生的“无”联系在一起,他就已经很无奈啦!但是,西方人倒是觉得东方的玄学有一些道理的。
按照老子的学说,大宇宙是“无中生有”的,我也很认同这一思想,而且在拙著《宇宙易景》中系统论证。为了便于理解,我先不说大宇宙是怎么“无中生有”的,我先说大宇宙是怎么从“有”向“无”演化的。
原子大家都知道,原子是外层的电子绕中心的核高速旋转,也就是说,原子内是很空旷的。如果把原子外层的电子压缩至核心点,那么原子的体积就小的不可想象,而整个物质世界都是原子构建起来,所以整个物质世界中的原子核外电子都被压缩至原子核的话,物质世界的体积就十分微小啦!
“原子的形态人们比较熟悉,原子中心是核,外围的电子以近似光速的运动绕核高速旋转。从原子向宏观世界推理,太阳系的形态人们也比较熟悉,太阳是中心核,外围的九大行星以每秒几百千米的速度绕中心核高速运动。以此类推,更大的时空范围大致是:银河系,本星系群、室女座星系团、大引力源中心直至大宇宙。”(《宇宙易景》第一版第83页)
“原子的直径约10-8厘米,电子的直径约10-16厘米;由此推理,引力子的直径约10-32厘米,这与普朗克尺度10-33厘米相当;也许,神子的直径是10-64厘米!”
“将太阳压缩成为黑洞,是一个直径约3公里的小山包,而这时引力子的实际体积(不包括引力子内部的空间)也只是一个直径约为10-2厘米的小球;将地球压缩成为黑洞,是一个直径约为10厘米的大皮球,而这时引力子的实际体积也只是一个直径约为10-8厘米的小点。这说明各种粒子内部的空旷,同时说明构成黑洞的引力子也是有内部结构的空盒子,也会继续坍塌的,并最终可能坍塌回归到原初的神子状态。至于坍塌回归的过程和原因,我在下篇各章中叙述。这里简单叙述一下,有助于理解神子形态和宇宙的空旷。(《宇宙易景》第一版第87页)”
所以说,我们看到的宇宙万物,实际上是电子以接近光速围绕原子核旋转所形成的幻象,如果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一旦停止旋转,那么,我们的地球以及整个物质世界就会坍塌浓缩。如果所有的粒子如同原子一样坍塌浓缩最终相互湮灭,那宇宙就不存在了!那就是宇宙的“无极”状态。
如果宇宙坍塌为“零”或“无”啦,就是下一个宇宙轮回的开始,对于下一个宇宙轮回来说,宇宙不是“无中生有”吗?
没有读过拙著《宇宙易景》的人,暂且可以先这样去理解“无中生有”,这是倒过来理解!
所以我说,老子的“无”和“有”的思想及其一系列关于物质创生的思想,决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而应该是一种物理理论。
当然,即便上述论证都是正确的,原子为什么会坍塌?各级粒子为什么会坍塌?并且最终坍塌为“零”或“无”?这就是拙著《宇宙易景》系统论证的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