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宇宙易景

五元来回无障碍,三界内外自由行;纵横宇宙无限趣,高山流水觅知音!

 
 
 

日志

 
 
关于我

一十幼稚,二十清纯,三十迷茫,四十与世俗处,五十不遣是非,六十不傲视万物,七十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巨石吸取宇宙能量,为人类疗伤  

2010-08-05 13:13:57|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巨石吸取宇宙能量,为人类疗伤

能量之石 2010-07-30 03:25:03 阅读2025 评论36 字号:大中小


巨石吸取宇宙能量改变状态 - 小木 - 小木之家
 
巨石吸取宇宙能量改变状态 - 小木 - 小木之家
 
巨石吸取宇宙能量改变状态 - 小木 - 小木之家
 
巨石吸取宇宙能量改变状态 - 小木 - 小木之家
 
巨石吸取宇宙能量改变状态 - 小木 - 小木之家
 
巨石吸取宇宙能量改变状态 - 小木 - 小木之家
 
巨石吸取宇宙能量改变状态 - 小木 - 小木之家
 
巨石吸取宇宙能量改变状态 - 小木 - 小木之家

 


巨石吸取宇宙能量改变状态 - 小木 - 小木之家

 


巨石吸取宇宙能量改变状态 - 小木 - 小木之家

 


巨石吸取宇宙能量改变状态 - 小木 - 小木之家

  第一眼望见巨石阵,往往是在公路上。它在车窗外一闪而过,脚下的A303大道没头没脑地延伸而去,几乎蹭上石阵的入口。它看起来只是一堆不起眼的石头,兀立在一片广袤的平原上,成为四野唯一的风景。不过即使是如此不经意的一瞥,也能看出这宽肩巨人般的侧影必属史前遗址无疑,那感觉就仿佛一瞬间时光倒流,冲进了一个失落的世界。

  走到近处,站在嶙峋破败的乱石间,仍然觉得巨石阵盛名之下其实也不过尔尔——然而要把这些著名的砂岩块竖立起来显然绝非易事,最大的一块重达50吨呢。巨石阵不仅是当世一绝,就是在大约4500年前它自己的时代里,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它以石料复制了当年木结构纪念建筑的样式。实际上,它那些巨大的楣石是直接照搬了木工里的榫接构造,扣合在竖立的石柱之上的,这充分说明这座不伦不类的建筑在当时会显得多么前卫。这份新颖,这份自知在创造前所未有之物的信心,这份启发性的品质,至今仍清晰地体现在那些破损的石块中。巨石阵的建造者一定发现了什么未知的奥秘,在求索之旅中峰回路转,偶获真知——毫无疑问,这些刻意摆放成这样的石块饱含深意。但到底是什么深意呢?尽管几百年来诞生了无数理论,真相依旧无人知晓。

  巨石阵是欧洲最著名的史前遗迹,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被探讨研究得最多的纪念性建筑之一——但我们迄今尚不清楚古人建造它的真正用途。

  过去,考古学家纷纷试图从巨石本身破解这个谜团,他们尽其所能地捕捉石块上的每一个线索,琢磨它们的轮廓、标记,甚至连影子都不放过。但最近的研究趋势却令他们离开巨石阵本身,将目光转而投向更广阔的野外:一方面是附近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另一方面则是威尔士西南部一座险峻的山峰。尽管尚未浮现出确切的答案,但这两项彼此迥异的非凡研究正揭示出种种新的可能性,令人翘首以盼。

  巨石阵源自于一种同样扑朔迷离的博大古建筑传统,“阵”主要是指呈同心圆状绕一条内沟建成的环形土岗,他们和类似格局的墓冢、坟堆、环形木阵、巨石碑、摆成环形和马蹄形的石圈等等,在新石器时代的不列颠和欧洲大陆部分地区很常见。(严格地说,人们习惯性地将巨石阵归入上述的“阵”是错误的,因为它的土岗和环沟的方位颠倒了。)在巨石阵演化的各个阶段,它反映出许多此类传统元素。巨石阵第一批能够确定的石料是蓝石,产自威尔士,经船运以及人力牵引搬运,很可能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就已运达此地。随后运来的巨大砂岩完善了石阵的形貌,不知何时建成的一条大道将巨石阵与埃文河连接起来。因此,巨石阵是经历了一番活跃的演化才最终形成的。较早出现的堆砌在草原上的土岗,和后来刻意与水联通的石阵,两者很可能蕴含着不同的信念。

  站在颓败的巨石圈中,很难辨认出它当初的规划,而背后的工程就比较容易想象了:设计、施工,与沿路各地的领主谈判石料运输事宜,保证劳工队伍的后勤调度,连哄带骗、威逼利诱,让身强力壮的人们抛下牲口、耕地和猎场——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仍然熟知的种种必要的人类行为,只是我们对于这些早期不列颠人的身份、组织方式和语言几乎一无所知。

  但我们知道,其中一部分人是农民和牧民,并且从很早之前就开始改造自己的家园,在古老的桦树、松树和榛树森林中开辟道路。从新石器时代不列颠人的遗骸分析来看,尽管他们体力劳动繁重,身形却比现代人瘦小。他们很少有龋齿,说明食物中糖分较少,尽管预期寿命很难计算,但整体上来看,这些古人身体很健康。但天有不测风云,中央兰开夏大学法医与鉴定科学高级讲师迈克尔·维索茨基说:“这些人群中5%至6%的人颅骨上呈现大面积钝器伤痕,男女伤者人数均等。”对这种外伤的解释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宗教仪式中的暴行,也有人认为那个时代的生活就是那么残酷。

  最近,一些纯属偶然的惊人发现使我们得以了解到古人的生平概况。2002年,在埃文河以东、巨石阵东南方约4公里处的博斯库姆丘陵考察的考古学家掘出了两处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300年间的墓穴,其中葬有一名年龄约在35至45岁之间的男性尸骸,他的一条腿严重伤残——当年走路时一定瘸得厉害,还有一名年纪较轻的男性亲属,也许是他的儿子。年长男子墓穴里的陪葬品在英国发现的同时期墓葬中是最丰厚的:纯金发饰,铜刀,石器,两个用石头打磨成的弓箭手护腕,一个供加工金属用的石砧,还有风格鲜明的宽口陶器——这种式样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很常见,在不列颠却属罕物。

  科学家对这两名男性的牙齿珐琅质进行了化学分析,结果令人吃惊:年纪较小的那人来自当地的乡野地区韦塞克斯,而年长的那位人称“埃姆斯伯里弓箭手”,来自位于今天瑞士和德国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脚下。

  主持挖掘工作的安德鲁?菲茨帕特里克(来自韦塞克斯考古公司)苦笑着说:“我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他给我看了一幅漫画,画的是巨石阵上挂着德国国旗。确凿的事实在暗示着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这位弓箭手从欧洲大陆迁徙到此,凭着高明的制陶和金属加工技艺,在韦塞克斯出人头地,获得了可观的财富、地位,以及一个家庭。

  发现“弓箭手”和他的同葬者一年后,在距离墓穴不到半公里的地方,建筑工人在铺设管道时又偶然发现了大体属于同时期的另一处墓葬。这个墓穴里共有七具尸骸,至少四名为男性,看起来也是亲属关系,而且像那位弓箭手一样都不是本地人。据菲茨帕特里克说,其中三位成人的前臼齿和臼齿分析表明,“他们六岁前生活在一个地方,六岁到13岁之间生活在另一个地方。”据推测,符合他们幼年时期生活条件的地区包括不列颠西北部、威尔士和布列塔尼。菲茨帕特里克说:“他们从哪迁徙而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能迁徙。这是迄今发现的欧洲史前人类迁徙的最佳例证。”

  如果说这些移民曾目睹巨石阵、甚至参与了它的建造,或许是个合理的推断,不过,最近出土的一些重要证据确定无疑地找出了当年使用巨石阵的社区。2003年以来,在国家地理学会的支持下,由谢菲尔德大学的迈克?帕克?皮尔逊和其他五位带头人领军的“巨石阵河畔工程”在巨石阵周边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挖掘工作,并着重考察了一个直径约450米的巨阵,即“杜灵顿垣墙”。杜灵顿位于巨石阵东北方近3公里处,早在1812年就为人所知了,20世纪60年代在当地新道路施工之前被挖掘出土。昔日的杜灵顿垣墙蔚为壮观,土岗达30米宽,至少有3米高,如今已在风化和土地开发的侵蚀下威风不再。

  从地上留下的桩眼痕迹能够看出,这座巨型土阵之内和周围曾设有三道环形木结构。其中两道——北边和南边的环——位于土阵内,而剩下的一道是后来建造的,被叫做“巨木阵”,紧邻于土阵外围。“有证据表明,木环之内当年是隐秘场所,以屏障和木柱群遮蔽内部的景象。”布拉德福德大学的权威专家亚历克斯?吉布森说道。最近河畔工程组在土阵的墙围内挖出两处高大遗址,它们因拥有独立的地沟和栅栏而与众不同,也许是土阵内居高临下的高官寓所,甚至可能是举行祭祀仪式的祠堂。在阵外的土岗下,项目组发掘出聚在一处的七座小房子。初步判定这些房子的年代在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500年间,建在一条通往埃文河的30米宽、燧石铺就的大道两旁。迈克?帕克?皮尔逊站在其中一座房子的地基轮廓内侧,指出了屋里的种种陈设细节,例如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火坑。他在灰泥地板的凹陷处旁边蹲下身来示意道:“这些可能是脚跟或臀部留下的印迹。”一旁是残留的炊事区。其中五座房子里有家具留下的痕迹,包括木床边缘压出的沟槽。帕克?皮尔逊向远处的昏暗树影摆了摆手,那边谷地里的试点挖掘工作和地球物理学考察已发现了其他许多可能是室内火坑的遗迹。他说:“这儿当年可能有多达300间房屋。”这样一来,该地就成了在英国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凭借在马达加斯加野外考察的经验,皮尔逊主张对该遗址进行大胆解读,从中找到巨石阵的“谜底”。在马达加斯加文化中,古人用石碑来敬奉祖先,象征着人死后留下的坚硬白骨,以及对死亡的永久纪念;而木头则易腐朽,象征生命易逝。石头寓指祖先和男性,而木头,在皮尔逊看来“软而湿,正如妇女和婴儿”。他承认在不列颠尚未发现这种性别象征的区分,但这一原则贯穿在西方的纪念活动中,“人们都在坟前献花,然后立一块石头墓碑”。

  在这种模式的指引下,皮尔逊发现了杜灵顿用来界定场地的木结构与坚固的、纪念性的巨石阵之间的启发性联系。杜灵顿有一条路通往埃文河,可能是行使仪式时用的,不过它只有167米长,而巨石阵的那条路却接近3公里长,并以路两旁的地沟和土堤凸显出行进的路线。 在帕克?皮尔逊看来,这种对比同样意味深长。巨石阵同时位于夏至日出和冬至日落的轴线上,而杜灵顿垣墙的南环正好迎着冬至的日出。出土的大量陶器和动物骨头残片(尤其是猪骨)表明杜灵顿曾大摆宴席,而在巨石阵却很少发现陶器。在杜灵顿基本找不到人类遗骸,但在巨石阵出土了52处火葬遗迹和许多其他墓葬,尸骸可能多达240具,是英格兰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墓地。按照这个新理论,杜灵顿代表着生者的领域,而巨石阵则代表着已逝祖先的世界,两者之间的联系就是季节性的祭奠队伍,以那些大道和埃文河为路线。大多数死者火葬后的骨灰大概都撒入了河中,而其他被隆重安葬在巨石阵内的估计是当时的社会精英。 《英国考古学》杂志编辑迈克?皮茨是少数曾参与巨石阵实地挖掘工作、且至今仍活跃于该领域的人之一,他说:“许多专家都会泛泛地认同这种死者、生者的说法。”这个新理论的细节才是真正的问题。考古界一直认为,在巨石阵一带埋葬尸骸的做法仅在建造前期的土、木结构阶段较为常见,而帕克?皮尔逊现在认为墓葬行为直到石阵建成以后仍在继续。但来自于巨石阵周边地带的证据反映的都是生者的日常活动,如种田、放牧等,这看似与宏伟隆重的埋葬之地不相称。在砂岩何时运抵巨石阵这一点上,考古学家尚未达成共识;同样,埃文河作为连接巨石阵和杜灵顿两地的必要通道,从河边到石阵的路是何时修建的,也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来确定。想要从两地的活动之间找出有意义的关联,就必须填补这些研究中的空白。 最后,皮茨这样评价帕克?皮尔逊的理论:“这种解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将巨石和祖先联系起来,还在于它把整个地区都纳入考虑。先前的解读都是把各个遗迹分开来考察的。”

  有违常理的是,通往巨石阵真相的更为直接的路径却可能藏在远离此地的另一处考察现场中。在威尔士西南部的普雷塞利山脉中有一个不大的遗址,四下满是斑驳破碎的的辉绿岩和页岩,巨石阵中最古老的岩石,传说中的蓝石就是来自这儿。蓝石的竖立标志着巨石阵从原先的木结构向如今这种格局的重大转变。这片山区早就因引人入胜的石圈、石牌楼等巨石景观而闻名,一位考古学家和我交谈时说这神秘的群山“笼罩在魔法中”。早在1923年,普雷塞利山脉东端的卡恩梅尼附近的地表岩石就被确认为蓝石的产地,1991年后续进行的地球化学分析将石料来源锁定在约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但在发现蓝石来源后的80多年里,“没有人进行过任何实际的取样考察工作,”伯恩茅斯大学考古学教授蒂莫西?达维尔说,“这的确荒唐。”和他共事的是杰弗里?温赖特,一位新石器时代研究的权威专家,曾于20世纪60年代率先发掘杜灵顿垣墙。在伯恩茅斯大学一个研究小组的协助下,两人于2001年开始在卡恩梅尼周边进行系统考察。小组成员中包括高级讲师伊薇特?斯塔埃朗,谈到群山时,她说:“这儿发生的怪事多了。”有一次她爬到一处岩层的顶端,发现有一只狐狸被岩石刺穿,钉在地上。“内脏和鲜血正往下淌——我们认为是一只大型猛禽把它扔下来的。尽是这样的怪事。”

  温赖特谈到满地横七竖八的石柱时说:“这简直是天然的碑林。建巨石阵所采的石块不需要开凿,直接搬走就可以了。”最初用到的约80块蓝石(原来巨石阵中摆了多少石块已无法确知)高达1.8米,重达4吨,大多属于带乳白色长石斑点的辉绿岩,切割平滑的石面被雨水打湿后,的确会泛出蓝色的光泽。不过,不列颠群岛中的漂亮岩石并不止这一种。“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些岩石大老远从400公里外运来建造巨石阵?”温赖特问道,“又为什么在巨石阵的整个建造历史中一直没用其它石头来替换这些石块呢?”

  普雷塞利山脉迄今没能给出一个答案,但的确提供了一些线索。据斯塔埃朗回忆,温赖特与达维尔第一天野外考察时,温赖特随手搭在一块岩石上,“结果那块石头上就有岩画痕迹。他俩对这个发现表现出很学究气的劲头。杰弗里说:‘蒂姆,看这个。’蒂姆说:‘看起来很重要嘛。’他们就那么站在那儿,带着典型的英国式沉静风度”。

  他们最终发现了独特的“杯印”艺术的少数遗迹,即圆环套圆环的图式,而且只能粗略估计它们的产生年代在公元前38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达维尔说:“我们找到的东西都没法有把握地测定年代。”但有一点是已知的:也许早在公元前4000年时,古人已经在这个峻峰参天的神秘地带修建纪念性建筑,并且用一些代表“特殊”场所的图式供奉起来。一位考古学家是这样说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会前往普雷塞利山脉并对其膜拜。”

  那些巨石是一口气运到索尔兹伯里平原的,还是断断续续经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运过去的,就不得而知了。同样,考古学家多年来对巨石的运输方式也争论不休。温赖特狡黠地说:“这是一个体力活的问题,我又不是工程师,搞不懂这个。”显然这句话他已练得熟极而流了。尽管最初可能是冰碛的作用力撼动了山上的岩石,但早先提出的冰川将巨石带到索尔兹伯里平原的旧理论已被现代研究否定。巨石肯定是古人搬运的。所公认的最短路线是经河流入海,沿威尔士海岸运输,穿过塞文河口进入埃文河上游,路程大约为400公里。我们无法判定这在当时算是多么宏伟的壮举。达维尔指出,在欧洲大陆,古人运过比这更大的巨石,“‘人力无法完成’的说法越来越站不住脚了。”他说,“布列塔尼的大竖石多重?差不多340吨呢,不是也被挪动了起码好几公里么?”不管这些巨石是靠众人还是牛群拉动的,是装载在橇板涂了油脂的滑车上还是巨型滚木上,抑或是用了其他什么意想不到的方式,但无论如何,正如达维尔所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显然“把运输问题搞定了”。

  至于使用蓝石的意义就只能靠考古学家去猜了。卡恩梅尼可能曾是一条重要的陆上商旅之路上的一个地标,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有人认为巨石阵里各类蓝石摆放的次序——辉绿岩、流纹岩、凝灰岩——反映了它们在卡恩梅尼的天然排布。这么说来,也许运输巨石所需的巨大劳力或者巨石的稀奇质地本身就是意义所在——它们是才能和权力的象征。

  达维尔和温赖特相信,答案藏在一个古老的传说之中。公元12世纪,蒙茅斯的杰弗里在他的书中戏说不列颠列王的史事,顺带对巨石阵作了一番奇幻的记述:奉大名鼎鼎的梅林巫师之命,人们靠人力把巨石阵从爱尔兰搬到了索尔兹伯里平原,它就在那里落脚成了供人们祈福驱病的场所。这个故事可能代表着顽强留存下来的民间记忆,只不过被长期的口口相传(长达3600年)弄走了样,显得光怪陆离,但巨石阵的岩石确实是靠看似不可思议的手段从遥远的西部运来的。

  当地一种古老的信仰使得这个故事更加完满,而且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相信,那就是:普雷塞利山脉中涌出的泉水具有疗伤愈病的神力。这两个传说合在一起,便揭示出巨石阵作为史前圣地的地位。对于这种理论,一位专家说:“呃,这倒也说得通。”而其他人的疑心则更重一些,我曾听到有人轻蔑地说:“奇谈怪论。”因此在进一步的证据浮出水面之前,这条求索之路又回到起点,得到的只是最基本的事实:古人在普雷塞利山脉发现了某种不寻常的东西,并把它运到了英格兰南部。

  蓝石运到索尔兹伯里平原时,那里的成熟森林已经在数百年前就被清理掉了,变成了开阔的草原。岩石若是经水路运来,就得由纤夫从埃文河柳树成行、苔草丛生的两岸拉着逆流而上,去往石阵所在地。它们经过雕饰打磨,然后两个一组竖立起来,摆成双重弧形布局;也许还用楣石进行了固定,但如今早就散落不见了。

  旧的土岗构造被重新整修,突出了东北入口,从而确定了与夏至日和冬至日的呼应——这可能反映了人们之前对普雷塞利山中巨石之涵义的理解,也可能是时代变迁之下产生的新理念。过了一段时间,从35到45公里外的莫尔伯勒丘陵又运来了坚硬的巨型砂岩。尽管在之后的岁月里巨石阵不断调整内部设计,然而是那些巨大的砂岩——那些屹立在来自威尔士的小块岩石身旁的身材伟岸的卫兵,赋予了巨石阵傲视当世的永恒光环。虽说巨石阵今天在我们眼里显得如此莫测高深,但它那宏大的气魄却分明体现着自信十足的使命感。

  环境考古学家迈克尔?艾伦的研究表明,在巨石阵漫长的建造过程当中,当地的人们继续过着平凡的世俗生活。木炭渣、与农作物相关的野草花粉,还有最有参考价值的蜗牛壳——能够与不同的栖息地相对应——都表明人们曾在巨石阵周边地区伐林清地,开辟牧场和农田。不管巨石阵的功能是什么,它都是当地社区的一部分。艾伦说:“依我看,人们是把它当作教堂或大型体育馆使用的,有时候用来举行庄严的宗教仪式,有时候用于日常聚会。”

  近来在这片历史意义重大的土地上发现了这么多秘密,更加说明这里还有无数秘密有待揭开。考古学家希望在25年内首次对巨石阵进行发掘,以期找到遗迹来纠正巨石阵不够准确的年代测定结果。预计将对那条大道进行的研究工作也许能告诉我们这条路是何时延伸到埃文河的,从而弄清楚这条河究竟从哪一阶段开始在仪式活动中与巨石阵联系在了一起。早在1935年就出土并被重新掩埋的火葬遗骸可以再用时下先进技术进行严格分析,也许会有新的收获。为了弄清楚威尔士在巨石阵历史中的角色,温赖特和达维尔希望能够确定蓝石运抵的时间。野外考察已经在普雷塞利山脉展开,可能会发掘出可以确定年代的墓葬,并帮助我们了解普雷塞利岩石对古人的意义所在。对巨石阵周边出土的骨骸进行重新分析,会表明当时是否有许多人需要祈求神灵“治疗”病患。

  对所有希望单凭岩石读出巨石阵涵义的考古学家来说,最早期史料中对宗教仪式的记述足可引以为诫。例如,随便找一段青铜时代晚期的卢威人(于大约公元前1700年到公元前800年间生活在今天的土耳其)的宗教仪式记载来看:“于是他们把它(绵羊)举到他面前,他朝它口中啐了两次。老妇人开口说道:啐掉痛苦和悲伤,

  评论这张
 
阅读(20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