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经过考察和顿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41章)。在老子看来,“无”和“有”是宇宙的两种存在状态,“无”是产生天地的动力和本原,“有”是宇宙万物形成的初始和本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41章)是万物形成的规律和过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41章)是万物的阴阳平衡关系。老子认为宇宙万物就是这样来源的,也是在这样的状态中存在和变化的。因此,老子这些思想不仅是哲学理论也是物理理论,25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给老子申请“诺贝尔奖”也是应该的。
我们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中的万物,如同阴阳对称平衡一样显得那样的和谐。破坏了这种和谐,也就破坏了自然的对称平衡、破坏了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
宇宙被“道”所创生,精神场是宇宙的原始存在;精神场中孕育能量场,能量场中调和物质场,物质场中的阴阳二气调和产生宇宙万物,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精神场、能量场、物质场是宇宙三级不同的存在形式,有时我称之为精神世界、能量世界、物质世界。
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不仅是老子对于宇宙创生、物质起源问题的精深探讨,而且从这种探讨得出的结论中抽象出老子的哲学思想并形成老子的宇宙观。所以,“道”是《老子》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其思想统领全书。《老子》全书各篇以“道”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理论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涉及人生修炼、做人、处世等等所有方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用自然规律去揭示自然现象、认识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天地人一体,这是东方文化的特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统一、各种学科的交叉渗透。遗憾的是,古今中外,人们多从社会科学层面解释“道”,更有甚者只从字面上入手去解释,不免让人产生玩弄文字游戏之感觉。一般人甚至那些得“道”高人也不能把“道”解释清楚从而准确的界定“道”的概念,以及时间、空间和物质、能量、精神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时代局限、科学局限所致吧。
西方哲学分析思维的还原论,已经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更小的粒子是夸克和中微子等等。这已经是跨越物质世界、能量世界,向着精神世界去探索了。
精神场、能量场、物质场是宇宙的存在形态,也是宇宙的运动过程。关于精神、能量、物质及其场的概念,我将在下篇各章中稍做详细的讨论。
第二章万物同元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是不是包罗万物变化总法则,囊括宇宙运动总规律?在文明进步、科技发达的今天,《易经》的哲理对于我们探究宇宙的形成和未来、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文明的变迁,是否有着智慧的启示?
《易经》这部凝结东方文化智慧的奇书,经由伏羲初创画八卦、文王演易著经文、孔子解注做传文,以“三圣”为代表的炎黄子孙终于完成了这一恢宏的文化工程!
“易”就是“变化”,就是运动;而“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之说,也就是说,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规律是质朴简易的,质朴简易规律的本身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能否用《易经》这种哲学思想去揭示宇宙的运动性、运动的规律性、规律的永恒性?
评论